手持式金屬探測器通過電磁感應與脈沖感應技術實現金屬檢測,其核心原理均基于金屬對電磁場的擾動效應,但技術路徑與應用場景存在差異。
電磁感應技術:主流應用的物理基礎
電磁感應型探測器通過發射線圈產生高頻交變磁場(頻率通常為20kHz-200kHz),當金屬物體進入磁場范圍時,其內部因電磁感應產生渦電流。渦電流進一步生成反向磁場,干擾原磁場強度,導致接收線圈的感應電壓變化。探測器通過檢測這一電壓波動觸發報警,靈敏度可達檢測0.1克金屬(如考場安檢設備MD3003B1可識別30cm內的0.1克金屬)。該技術優勢在于結構簡單、成本低,廣泛應用于安檢門配套設備、考場防及工廠防盜場景。其局限性在于探測深度較淺(通常小于1米),且易受地質礦化反應干擾(如土壤中的鐵礦物質可能引發誤報)。
脈沖感應技術:深度與抗干擾的突破
脈沖感應型探測器采用單線圈結構,通過周期性發射高頻脈沖電流(脈沖寬度約10-100μs),在脈沖間歇期檢測金屬物體產生的衰減振蕩信號。由于脈沖磁場強度遠高于連續波,其探測深度可達3-7米(如考古專用設備),且DD線圈設計可有效排除地面礦化干擾,在黏土層等復雜地質中金屬識別率提升42%。該技術適用于考古勘探、地下管線定位等場景,但設備體積較大、操作復雜,且對小尺寸金屬(如直徑小于1cm的物體)靈敏度低于電磁感應型。
技術對比與選型建議
電磁感應型:優先選擇雙頻段掃描設備(如工業級MTX901Si),可同時優化淺層(高頻)與深層(低頻)探測需求,IP65防護等級適應惡劣環境。
脈沖感應型:需關注地平衡功能與多頻段切換能力,例如考古設備通過地質雷達協同工作,可實現5.2米深度探測與非金屬目標識別。
抗干擾設計:優質設備需通過GB12899-2018標準,將誤報率控制在0.3%以下,例如地鐵站動態靈敏度調節設備使安檢吞吐量提升28%。